理论学习

推荐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推荐阅读 -> 正文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三)

作者:来源:阅读次数:日期:2013-05-06

一、地震监测预报常识 (一)郯庐地震带简介郯庐地震带是我国东部一条主干断裂带, 郯庐断裂并不仅存于郯城与庐江之间,向南到湖北省长江北岸的武穴, 向北北东方向经安徽省的宿松、潜山、庐江、嘉山、江苏省的泗洪、宿迁、山东省郯城、沂水、潍坊,进渤海,然后过辽东半岛,穿过东北三省去了俄罗斯。在中国境内长达2400 千米,宽几十至200千米。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自古至今,郯庐地震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带,是一条地震活动带。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地震带中段。其主要地震有: 1668年7月28日山东莒县—郯城8.5级地震(我国东部有记录以来最大地震) 1888年6月13日渤海湾7.5级地震 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1974年海城7.4级地震 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世界上唯一成功预测的地震) 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 1995年9月20日山东临沂市苍山县5.2级地震 2003年6月山东青岛4.3级小震群活动 2006年2月9日临沂市汤头镇3.5级地震 2006年7月26日定远县陈桥乡4.2级地震 2006年7月26日全椒县3.7级地震 2009年4月6日合肥市肥东县3.5级地震 2011年1月19日安庆市怀宁县4.8级地震 研究表明,郯庐地震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发生M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又发生M4.3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注视和研究。 (二)与地震有关的宏观现象一次地震,特别是一次强烈地震之前,大都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这些与地震的发生有密切联系的异常现象,就叫做地震前兆。地震前兆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表现为自然界突然发生的某种与地震发生有关的变异,是地震前大自然的信号警告。地震前兆的种类,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宏观前兆.一类是微观前兆。那些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察觉.需用仪器才能测出地震前兆,统称为微观前兆。另一类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的地震前兆,统称为宏观前兆。微观前兆是指人不能感觉的微弱的地震异常活动。地面倾斜、伸缩、海平面的升降等,反应地球物理学现象变化的地磁、地电、地温、电磁波、重力、水氡、水质成分等的变化。这些微观前兆现象是由地震专业人员进行专业观测研究。我国的地震工作者、群测群防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发现大的地震发生过程中,每次大震前都有一些前兆异常现象。例如井水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陡涨、陡落;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动物习性异常反应;地声、地光、火球;植物的反常开花结果等。由此群众总结了如下谚语:群测群防搞预报 宏观异常很重要井水忽高又忽低 变色变味冒气泡果树提前把花开 植物反季发芽早骡马牛驴不进圈 狗上房屋狂吠嚎老鼠蛇子和家兔 纷纷出洞向外逃鸟不进窝鹅鸭飞 家养金鱼上下跳地声地光很怪异 这是它们来预报宏观异常排干扰 方法简单效果好 2、宏观异常的观测要领 (1)定点观察与群众性观察。定点观察一般由区县地震工作部门承担,1978年唐山大地震后,我国绝大多数区县地震工作部门都开展了宏观异常的定点观察工作。群众性观察可分为观察点、观察哨及群众性普遍观察三个层次。 (2)观察点的布设与观察对象的选择。宏观测点一般布置在活动断裂带的两侧或其拐点、端点、交叉部位的基岩露头地区,要尽量避开环境和人为干扰,而选择环境比较安静、工农业生产干扰小、无环境污染的地区。宏观观察对象的选择应该本着易于观察、易于识别、受环境干扰小等原则。动物观察对象应该饲养简单,生命力强,选择多种观察动物时还应注意到种群之间应避免相互影响。尽可能选择已被证明对地震有一定反应的动物。 3、宏观异常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1)震前地下流体宏观异常现象的观察内容和方法。在地震史料记载中,震前地下水位升降变化最为常见,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也较为普遍,即主要表现为水温变化、翻花、冒泡、打旋、发浑、变色、变味等。对地下水的观察,不仅要了解地下水变化的原因,还要了解地下水(如井泉水、龙潭水、温泉水)所处的构造部位、水的补给源、正常动态、干扰因素(降雨及工业用水、农田灌水、气候变化、季节变化、补给源变化)以及正常水温变化范围、水的透明度等。 (2)震前动物宏观异常现象的观察内容和方法。对鸟类,如对家鸽的观察主要以惊飞、视听反应和进窝时间等为主。其他鸟类,如鹦鹉等,一般以撞笼不休,惊叫等为异常。鱼类以浮跳、上蹿、惊游、跳出、扎水、尾巴上翘、活动加剧等行为反应为多。对大牲畜、家畜、家禽、狗、猫、蛇等陆生动物的观察应选择2~3种作为代表,重点从行为活动和生活节律两方面进行观察。 (3)其他震前宏观前兆的观察。在地震前的短期和临震时段,在未来震中地区除地下流体、动物出现宏观异常反应外,还可能在未来的发震构造带上和极震区出现局部大气增温、地裂缝、地面凸起或塌陷、人感不适、植物异常、局部热异常、地声、地光、地气雾等震前宏观异常现象。 (三)、如何识别地震谣传1、地震谣传的特征“预报”的地震震级很精确,发震时间、地点很具体;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离奇古怪传说。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判定是地震谣传:①超过目前预报的实际水平,三要素十分“精确”的所谓地震预报意见。如传闻中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非常具体,甚至发震时间精确到“上午”、“晚上”。 ②跨国地震预报。如果传说地震是由外国人预报的,那肯定是谣传,因为这既不符合我国关于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也不符合国际间的约定。 ③对地震后果过分渲染的传言。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后常会出现“某个地方将要下陷”“某个地方要遭水淹”等等传言,这种耸人听闻的消息也是不可信的。 2、听到地震谣传怎么办? ①不相信 ②不传播 ③及时制止和报告 (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标准城市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适合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1、要达到均衡布局、通达性好、操作性强、利于疏散、安全保障、平灾结合的原则。 2、配备救灾所需的设施和设备,如应急帐篷、应急用电、应急水井、应急厕所、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通讯、应急野战医院、应急停机坪等等。 二、震害防御基本常识 (一)、为什么要开展抗震设防工作据统计,世界上130次巨大的地震灾害中,90%~95%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因此,居民住房、单位办公楼、学校及校舍、医院、工厂厂房,乃至水、电、气、通信等生命线工程,能否抗御大地震的袭击,是能否把震灾损失降到最低的关键所在,所以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明确规定,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二)、哪些建设工程项目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类  型 建 设 工 程 名 称
交通运输 1、500米以上隧道、高速公路、公路干线上的特大桥。2、铁路干线上的特大桥梁;地铁工程。3、国际、国内重要的干线机场。4、2万吨级以上的港口、码头。
能源水利 1、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或规划容量80万千瓦以上的火力发电厂和装机容量20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300千伏以上的变电站。2、海洋石油平台;区域性输油、输气管道。3、大型水利枢纽;位于大、中型城市市区内或上游的Ⅰ级挡水坝(堤防);重要泄洪闸、节制闸(Ⅰ级)。4、大、中型城市的大型供气、供水、供热主体工程。
工业与民用建筑 1、高层建筑80米以上,以及单体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贸易、金融、商场、宾馆等公共设施。省、市电力调度中心大楼。2、铁路干线上大型站的候车室和枢纽的主要用房。3、大功率(200千瓦以上)广播发射台、省级广播电视中心、200米以上的电视发射塔。4、省、市中心长途电信枢纽建筑;邮政枢纽。5、省、市、县级中心医院主体建筑。6、6000座以上体育馆(中心),大型展览馆,存放国家一、二级文物的博物(档案)馆。
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 1、核电站、核反应堆、核供热装置,核废料处理工程。2、易燃、易爆、易腐蚀、易污染物质的大中型实验、检验和仓储等工程,以及研究、中试生产和存放剧毒生物制品和天然人工细菌与病毒(如鼠疫、霍乱、伤寒等)建筑。3、大中型炼油、化工及石油化工、化纤等工程。
其它工程 1、 重要军事工程、各级人防指挥中心。2、业主、建设单位或其他要求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
三、地震避难和自救互救常识 (一)家庭如何制定防震措施家庭防震的重点,主要是保证震时和震后如何有条不紊地进行家庭的防震救灾。根据各家不同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 1、检查并及时消除家里不利防震的隐患,加固住房。 (1)、看一看自家住房是怎样的,有没有不利抗震的地方?摸清周围环境的情况。 (2)、住房的建造质量好不好?是否年久失修?不利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离。 (3)、住房的结构是否有利抗震?女儿墙、高门脸等笨重的装饰物应拆掉。 2、合理放置家具、物品。 (1)、把墙上的悬挂物取下来或固定住、防止掉下来伤人。 (2)、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 (3)、清理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 (4)、阳台护墙要清理,花盆杂物拿下来。 (5)、固定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 (6)、把牢固的家具下腾空,以备震时藏身。 (7)、加固睡床。 3、准备好必要的防震物品。准备一个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取到处。 4、进行一个家庭防震演练。练习“一分钟紧急避险”。进行紧急撤离与疏散练习。 (二)家庭防震应急包如何准备?当破坏性地震发生时,身边有一个地震应急包,将会大大延长等待救援时间及存活机会。就像家里应该备一个灭火器一样,不见得用到,但防患于未然。 地震应急包是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提供用于维持生命的食物、饮水、药品及简单的生活和求救必需品的应急包。一般内含:饮用水、急救干粮、毛巾、口罩、雨衣、手电筒、电池、高音口哨、创可贴等药品、防滑手套、蜡烛、火柴、收音机、铅笔、便签纸、重要文件和现金。 地震包内的物品应定时检查,定时更换,一年至少更换一次。 (三)为什么卧室的防震措施最重要地震可能发生在你睡觉的时候,睡觉时你对地震的警觉力最差,从卧室撤往室外的路线较长,因此,按防震要求布置卧室至关重要。——床的位置要避开外墙、窗口、房梁,摆放在坚固、承重的内墙边;——床上方不要悬挂吊灯、镜框等重物;——床要牢固,最好不使用带有轮子的床;——床下不要堆放杂物;——可能时给床安一个抗震架。 (四)各类场所如何避险 1 、在家中怎样避震•特别提醒: 千万不能滞留在床上;千万不能站在房间中央。这都是身体最暴露、最不安全的地方! (1)、住楼房的朋友 较安全的躲避地点有:牢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家具边;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如卫生间;内承重墙墙角;震前准备的避震空间。 震时不应采取的行为: 千万不能跳楼;不要到阳台上去;不要到外墙边或窗边去;不要去乘电梯,如果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要抱头蹲下,抓牢墙上的扶手;不要到处乱跑,特别不要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去。 (2)、住平房的朋友 如果屋外场地开阔,可尽快跑出室外避震。 室内避震较安全的地点:炕沿下;牢固的桌子下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家具边;震前准备的避震空间。 震时不应采取的行为: 不要躲在屋顶大梁下;不要躲在窗户边,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伤或摔伤。 2 、在学校怎样避震•特别提醒: 一切行动听老师的指挥;同学之间要互相照顾,特别对年小体弱、有残疾的同学要多关照。 (1)、正在上课时 要在老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震时千万不要慌乱拥挤外逃,待地震过去后再由老师带领,有组织地疏散;如果教室是楼房,前面要求家住楼房的朋友不要做的事,在学校也一定不要做;如不要跳楼,不要拥向楼梯,等等。 (2)、在操场或室外时若在开阔地方,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不要乱跑、乱挤,待地震过去再按老师指挥行动。 3 、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特别提醒: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千万不要慌乱拥挤、涌向出口,要避开人流;如不得已被挤入人流,要防止摔倒;把双手交叉在胸前保护自己,用肩和背承受外部压力;随人流而动,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解开衣领,保持呼吸畅通。 (1)、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在排椅下,用书包等保护头部;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等地震过去后,听众服务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2)、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 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的门窗、橱窗和玻璃柜台;避开高大不稳和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吊灯、广告牌等悬挂物。 (3)、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 抓牢扶手,低头,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以防发生事故时受伤;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4 、在户外怎样避震•特别提醒: 迅速离开各种高大的危险物;就近选择开阔地避震;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1)、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 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上下;高烟囱、水塔等。 (2)、注意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3)、注意避开其他危险场所 危旧房屋、危墙;狭窄的街道;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5 、在野外怎样避震(1)、避开以下水边的危险环境河边、湖边、海边,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上游水库坍塌而涨水,或出现海啸;水坝、堤坝上,以防垮坝或洪水;桥面或桥下,以防桥梁坍塌或遭遇洪水。 (2)、避开其他危险场所变压器、高压线下,以防触电;生产危险品的工厂或危险品仓库,以防发生意外事故时受到伤害。 ( 五)、避震时应怎样保护自己在震中区,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只有12秒钟左右的时间,作为个人,应保持冷静,做出正确的抉择。 1、假如你在平房,应当充分利用12秒时间跑出屋外,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的家俱旁,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 2、如在楼房,应迅速远离外墙及其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开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 3、正在用火时,应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电开关,然后迅速躲避。 4、采取的方法 采取有利于避震的姿势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 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 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六)、地震后被埋压如何保护自己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已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 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七)灾难来临时如何自救和互救自救和互救是大地震发生后最先开始的基本救助形式。震时被压埋的人员绝大多数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时间就是生命,多次强烈地震的救灾过程表明,灾民的自救互救能最大限度地赢得时间,挽救生命。 如何自救:1、要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的伤害。 2、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 3、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4、寻找和开辟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 5、一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省气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计划节约使用,尽量延长生存时间,等待获救。 6、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在周围十分安静,或听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当确定不远处有人时再呼救。 7、如果受伤,要用简易的办法包扎好伤口。以免失血太多,造成昏迷。要节约饮食,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使用,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8、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共同计划,团结配合,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 如何互救:接近被埋压人时,不要用利器刨挖。注意分清支撑物与一般埋压物,不可破坏原有的支撑条件,以免对人员造成新的伤害。尽快使封闭空间与外界沟通,以便新鲜空气注入。灰尘过大时,可喷水降尘,以免被救者和救人者窒息。及时为被埋压者提供饮水、食品或药物等,以增强其生命力,确保幸存者安全。施救过程中首先暴露被埋压者头部,清除口、鼻内的尘土,保证幸存者呼吸顺畅。在抬救过程中不可强拉硬拖,避免使被救者身体再次受到损伤。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互救原则: 为了最大限度地营救遇险者,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即“先多后少”。 2、先救近处被压埋人员,即“先近后远”。 3、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员,即“先易后难”。 4、先救轻伤和强壮人员,扩大营救队伍,即“先轻后重”。 5、如果有医务人员被压埋,应优先营救,增加抢救力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