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足口病的防控知识要点
         
          、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洗手。洗手必须用洁净流动的水。不要共用一盆水洗手。
 
          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菜剩饭要热透后再食用。
 
          尽量不去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
 
          避免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尽量避免与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合理搭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保证休息时间,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暴晒。
 
         
         
          、环境卫生
 
          
           经常对教室、宿舍等场所进行通风换气。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做好学校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厕所等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工作。
 
           加强校内食堂、饮用水管理,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饮用水传播。
 
          
         
           (三)、疾病控制
           1、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情况,应尽快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2、患有手足口病的学生,必须按照医疗机构的要求,在必要的隔离期结束后,方可到校上课。
           二、脊髓灰质炎防控知识要点
           1、什么是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经口腔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内繁殖,90%以上的感染者没有症状,但他们排泄的粪便带有病毒,因此传染给他人。
           2、脊灰有什么临床症状?
           脊灰病毒由口进入胃肠道,潜伏期为3-35天,一般7-14天,肠道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感染后有下列几种表现:
           无症状性感染:表现有轻度疲倦或无任何症状,这占脊灰感染后的大多数。
           顿挫型:病人只有轻度发热、疲倦、嗜睡或伴以头痛、恶心、呕吐、便秘、咽痛等一般症状。
           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型):开始的症状与顿挫型相似,时而出现背痛、颈部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部分病例在临床症状好转数日后,还可能出现脑膜炎症状。
           瘫痪型:感染后仅有1%或更少的感染者发展为瘫痪型脊髓灰质炎,主要出现肌肉松弛性瘫痪,表现有单侧或双侧,下肢或上肢肌肉无力,瘫痪、肢体温度低于正常。
           3、脊灰主要威胁的人群有哪些?
           脊灰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但如果人群抗体水平低,也可引起大年龄儿童以及成人发病。
           4、阻止脊灰传播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儿童常规接种服用四剂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即小儿麻痹糖丸)。
            (2)、强化免疫活动期间给特定年龄组儿童服用口服减毒活疫苗。
            (3)、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小孩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的良好习惯。
            (4)、平时应注意小儿的衣物、床单、玩具、用品及餐具的消毒(煮沸15分钟或日光曝晒两小时)。
            (5)、合理安排小儿的休息和营养,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凉,可以增强小儿对疾病的抵抗力。
            内江师范学院后勤处卫生防疫科